自动化、信息化融合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来源:本站 | 发布日期:
2017-05-30
| 浏览量:
关键词:
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对于提升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扭转我国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实现经济增长由资源、资金等要素驱动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六大确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在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方针,为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
从我国的国情看,由于传统产业量大面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仍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点。30年来,工业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和相关设备的投入显著增加,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近20年取得了较大发展。从“六五”开始,我国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推广应用自动化技术,目前,我国大部分传统工业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如钢铁企业采用配套的自动控制设备,初步实现了生产工序的全流程自动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运用,并在重点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到90年代中期,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在企业中得到了普遍应用,部分骨干企业建立了内部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特别是2000年以来,石化、钢铁、纺织、家电等行业及大型企业纷纷与电子商务结合,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采购、网上招投标,运用网络提升传统产业。
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信息技术在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信息化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突出地表现在: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表现在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产品成本、改善了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提高了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加快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支持行业协同设计制造,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增强了企业与国际合作的能力;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各行业对信息化投入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30年来,制造业各行业对于信息技术和相关设备的投入显著增加,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新一代DCS(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及产业化,PLC(可编程控制器)、IPC(工业计算机)、DCS、FCS以及APC(先进控制系统)等自动工业控制装置和系统在建材、轻纺、石化、冶金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带动相关产业不断提升。
石油和化工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重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大型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应用水平从手工操作发展到自动控制,从低级的单回路控制发展到高级复杂系统控制,直到管控一体化。此外,在自动化装备、技术、功能、规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测量和控制装置不断更新升级,正在运行的数千套DCS、PLC和IPC系统已成为大中型石油和化工企业及小型骨干石化企业的主要装备。“十五”期间,不但大中型石油和化工企业主要生产过程已在不同水平上实现自动化控制,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小型骨干企业主要产品的主流程也已具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实现了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
生产现场的常规仪表性能大大提高,已成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主要检测手段,电子仪表、数字仪表、智能变送器与执行器的使用量逐渐增加。
冶金行业是一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因此也是信息化推进的重点行业。从整体情况看,当前国内规模以上的冶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信息化应用水平还不高,多是办公自动化,真正实现管控一体化的很少,只有宝钢相对比较先进。具体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基础自动化已经基本普及。在钢铁企业的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生产工序和流程中基本上普及了基础自动化。
二是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有所提高。近年来,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发展较快。由于引进或改造了一批能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冷热轧系统及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得轧钢系统的过程控制自动化程度提高幅度^大。
三是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得到加强。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近年来得到钢铁企业的普遍关注,已经有部分企业在新建或改造生产线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这些系统在一两年内将陆续投入运行。
四是人工智能和数学模型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全行业在生产控制自动化系统中,应用的控制优化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共1066个。
五是检测仪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技术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显著
从我国的国情看,由于传统产业量大面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仍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点。30年来,工业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和相关设备的投入显著增加,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近20年取得了较大发展。从“六五”开始,我国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推广应用自动化技术,目前,我国大部分传统工业企业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如钢铁企业采用配套的自动控制设备,初步实现了生产工序的全流程自动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运用,并在重点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到90年代中期,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在企业中得到了普遍应用,部分骨干企业建立了内部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特别是2000年以来,石化、钢铁、纺织、家电等行业及大型企业纷纷与电子商务结合,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采购、网上招投标,运用网络提升传统产业。
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信息技术在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等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信息化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带动作用日益显著。突出地表现在:提高了企业综合竞争力(表现在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产品成本、改善了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提高了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加快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支持行业协同设计制造,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增强了企业与国际合作的能力;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产业化。
各行业对信息化投入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30年来,制造业各行业对于信息技术和相关设备的投入显著增加,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新一代DCS(集散控制系统)的研究及产业化,PLC(可编程控制器)、IPC(工业计算机)、DCS、FCS以及APC(先进控制系统)等自动工业控制装置和系统在建材、轻纺、石化、冶金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带动相关产业不断提升。
石油和化工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重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大型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应用水平从手工操作发展到自动控制,从低级的单回路控制发展到高级复杂系统控制,直到管控一体化。此外,在自动化装备、技术、功能、规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测量和控制装置不断更新升级,正在运行的数千套DCS、PLC和IPC系统已成为大中型石油和化工企业及小型骨干石化企业的主要装备。“十五”期间,不但大中型石油和化工企业主要生产过程已在不同水平上实现自动化控制,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小型骨干企业主要产品的主流程也已具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实现了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
生产现场的常规仪表性能大大提高,已成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的主要检测手段,电子仪表、数字仪表、智能变送器与执行器的使用量逐渐增加。
冶金行业是一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因此也是信息化推进的重点行业。从整体情况看,当前国内规模以上的冶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信息化应用水平还不高,多是办公自动化,真正实现管控一体化的很少,只有宝钢相对比较先进。具体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基础自动化已经基本普及。在钢铁企业的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生产工序和流程中基本上普及了基础自动化。
二是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有所提高。近年来,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发展较快。由于引进或改造了一批能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冷热轧系统及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使得轧钢系统的过程控制自动化程度提高幅度^大。
三是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得到加强。车间管理或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近年来得到钢铁企业的普遍关注,已经有部分企业在新建或改造生产线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这些系统在一两年内将陆续投入运行。
四是人工智能和数学模型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全行业在生产控制自动化系统中,应用的控制优化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软件系统共1066个。
五是检测仪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技术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下一条:电子测量仪器工业发展分析
相关文章
- 2017-07-26 > 迎接新局势,工控网推出三大行业频道
- 2017-07-10 > 电子测量仪器工业发展分析
- 2017-06-12 > IPC业聚焦专业应用领域才能发展
- 2017-05-30 > 自动化、信息化融合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 2017-04-08 > 船舶工业机床工业迎来新挑战和新机遇
- 2016-07-14 > 关注环保,拒绝重金属危害!
- 2011-06-03 > 热烈祝贺公司怡康机电城展示厅开业
相关产品